在大多数人眼中,七十岁是安享晚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对于来自浙江杭州的退休教师陈志远来说,年龄只是一个数字,每天清晨,当城市还在沉睡时,他已然穿上击剑服,手持花剑,在训练馆中挥汗如雨,他的目标简单而坚定: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,与全球顶尖选手同台竞技,这一梦想,在旁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,但陈志远用行动证明,追梦从不分年龄。
陈志远曾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,年轻时接触过击剑,但因工作与家庭责任,不得不将这一爱好搁置,退休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社区活动中重拾击剑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艺术,它考验的不仅是体力,还有策略与心态,”陈志远说,尽管家人最初担心他的身体无法承受高强度训练,但看到他日益焕发的活力,逐渐转为支持。
他的日常训练堪称严苛:每天五点半起床,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,包括慢跑、核心力量练习和柔韧性训练;上午两小时的技术练习,专注于步法、攻防转换和精准刺击;下午则与年轻选手进行实战对抗,尽管年届古稀,陈志远的反应速度和战术思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,他的教练李明评价道:“陈老师的毅力令人敬佩,他不仅弥补了年龄带来的体力差距,还以经验取胜,许多年轻选手都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。”
击剑运动对体能、速度和爆发力要求极高,通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领域,但陈志远用数据打破了这一偏见,根据中国击剑协会的统计,近年来,中老年击剑爱好者数量增长了30%,其中70岁以上活跃选手占比达5%,陈志远是其中的佼佼者:在2023年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中,他获得花剑个人赛银牌;2024年亚洲大师击剑赛中,他挺进八强,成为赛事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参赛者。
生理挑战是显而易见的,击剑需要快速移动、突然变向和持续的手臂力量,对关节和心血管系统负担较大,陈志远曾因训练过度导致肩袖损伤,但他通过科学康复和调整训练计划,很快重返剑道。“年龄带来了一些限制,但也赋予了耐心和智慧,我知道如何更高效地训练,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,”他说,他的营养师和医疗团队为他定制了低脂高蛋白饮食和定期体检计划,确保训练安全。
心理层面,陈志远将击剑视为一种冥想。“站在剑道上,你必须全神贯注,忘记一切杂念,这种专注力让我感到年轻,”他笑道,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同龄人,杭州一家击剑俱乐部开设了“银发族课程”,报名人数在半年内翻了一番,学员王阿姨说:“陈老师让我们看到,退休生活可以如此精彩,年龄不是停止追求的理由。”
世界击剑锦标赛是国际击剑联合会的顶级赛事,参赛者需通过严格选拔,年龄组别中,最高组别为60岁以上,但陈志远的目标是参加公开组别,与所有年龄选手同场竞技,这意味着他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体能要求,他正积极备战2025年全国选拔赛,争取获得世锦赛入场券。
他的计划包括加强国际交流,2024年底,他将前往法国参加欧洲大师击剑训练营,与海外选手切磋。“国际赛事经验至关重要,不同国家的风格各异,我需要适应这种多样性,”陈志远说,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体育部门的支持:浙江省体育局将他列为“群众体育典范”,并提供部分资金援助。
尽管前路挑战重重,陈志远保持乐观。“即使最终未能晋级,这个过程本身已足够珍贵,我证明了七十岁依然可以追梦,依然可以挑战极限,”他说,他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,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体育参与的广泛讨论,体育评论员张伟指出:“陈志远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新趋势——老年人正重新定义生活价值,体育不仅是健康手段,更是精神追求的载体。”
陈志远的梦想超越个人成就,映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变迁,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重要议题,体育活动被证明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,减少医疗支出,根据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数据,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老年人,抑郁症发病率降低40%,慢性病管理效率提高25%。
击剑运动尤其适合老年人:它强调技巧而非纯粹力量,能增强协调性和认知能力,国际击剑联合会近年推广“终身击剑”计划,鼓励各年龄层参与,中国击剑协会也响应这一号召,扩大老年赛事规模,并开发适合年龄的训练方法。
陈志远的旅程还体现了体育的包容性。“体育不应有年龄歧视,只要心怀热爱,任何人都可以是运动员,”他说,他的世锦赛目标或许遥远,但每一步都扎实而有力,他计划创办击剑工作坊,传授经验给更多同龄人。
在清晨的剑道上,陈志远的身影矫健而坚定,花剑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,仿佛时间从未流逝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梦想没有期限,激情永不衰老,无论最终是否站上世锦赛舞台,他已经赢了——赢回了青春的活力,赢回了生命的无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