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体育竞技的舞台上,运动员的拼搏与荣耀往往成为焦点,而裁判员的身影却常隐于幕后,他们的故事同样充满激情与坚持,国际级裁判蒋叶非近日在接受专访时,深情回顾了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——首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经历,他用“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”总结了自己的裁判之路,这番话不仅是对个人历程的概括,更是对体育精神的深刻诠释。
蒋叶非的体育生涯始于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经历,作为一名曾经在省级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羽毛球选手,他深知竞技体育的残酷与魅力,一次伤病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,在教练的建议下,他开始接触裁判工作,最初只是在地市级比赛中担任边线裁判。
“那时候,我对裁判工作的理解还很浅显,以为只是简单的规则执行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“但很快我就发现,裁判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丝毫不亚于运动员。”为了提升自己,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规则手册,甚至自费参加各类裁判培训课程,这段初期的积累,为他后来的国际执裁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蒋叶非首次执裁国际比赛是在2018年的一场亚洲青年锦标赛中,当时,他作为一名新晋国际级裁判,尽管已有丰富的国内执法经验,但面对国际赛场的压力,仍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。
“那场比赛的执法任务来得突然,原定的主裁判因故无法出席,我被临时顶上调派名单。”蒋叶非描述道,“从接到通知到站上赛场,只有不到48小时的准备时间,我几乎彻夜未眠,反复研究比赛规则和选手资料。”
比赛当天,场馆内座无虚席,电视转播镜头对准赛场,来自不同国家的教练和运动员目光如炬,蒋叶非作为主裁判,每一次判罚都至关重要,在第二场比赛中,一次关键的界内界外球判罚引发了争议,一方教练情绪激动地提出质疑,现场观众也随之哗然。
“那一刻,我的大脑一片空白,手心全是汗。”蒋叶非坦言,“但我记得培训导师说过,裁判的权威来自于冷静和准确,我迅速回看录像,与边线裁判沟通,最终坚持了原判。”尽管比赛得以继续,但这次事件让他深刻意识到国际执裁的复杂性与挑战性。
首次国际执裁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,在之后的几场比赛中,蒋叶非因一次误判而受到赛事委员会的警告,这次失误差点让他失去继续执裁的资格,也让他陷入了自我怀疑的低谷。
“那段时间,我甚至想过放弃裁判生涯。”蒋叶非说,“但一位资深裁判告诉我,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因误判而被禁赛的经历,并鼓励我从错误中学习。”
在导师的帮助下,蒋叶非开始系统性地复盘自己的执法表现,他收集比赛录像,逐帧分析判罚细节,并主动寻求反馈,他还加强了体能训练和心理抗压练习,模拟高压环境下的决策过程,这些努力让他在之后的比赛中逐渐找回自信,执法水平也显著提升。
2019年,蒋叶非在一次国际邀请赛中担任决赛主裁判,这场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,双方选手多次因争议球发生争执,但蒋叶非凭借冷静的判断和清晰的沟通,成功控制了场面,执法表现受到赛事官员的一致好评,从失误到成熟,他的成长轨迹正是体育精神中“坚韧不拔”的生动体现。
蒋叶非认为,裁判员的角色远不止于规则执行者,更是体育精神的守护者。“裁判的工作不仅仅是判定得分与否,更重要的是维护比赛的公平性和完整性。”他说,“在国际比赛中,裁判员还需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,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公正的环境中竞技。”
近年来,随着科技的发展,VAR(视频助理裁判)等技术手段逐渐应用于体育赛事,蒋叶非对此表示欢迎,但也强调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人性化判断。“科技是辅助工具,但最终决策仍需裁判基于经验和直觉做出,裁判员的成长离不开实战积累,而挫折正是这份积累中最宝贵的部分。”
对于 aspiring(有志于成为裁判员)的年轻人,蒋叶非给出了诚挚的建议:“裁判工作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,但只要你保持对体育的热爱和坚持,就一定能收获成长。”他特别强调,裁判员需具备三种核心素质:专业知识、心理抗压能力和沟通技巧。
“你必须吃透规则手册,甚至要比运动员更了解比赛细节,要学会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,失误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去信心,沟通是化解冲突的关键,尤其是国际比赛中,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判罚至关重要。”
蒋叶非目前致力于裁判培训工作,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一代裁判员,他参与制定了多项裁判培养计划,并定期举办国际执裁模拟 workshops(研讨会),帮助年轻裁判适应高水平赛事的要求。
蒋叶非的故事,是体育世界中无数幕后英雄的缩影,从首次国际执裁的紧张与挫折,到如今的成熟与自信,他的历程印证了“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”的真理,在体育竞技的光环下,裁判员用公正与坚持守护着比赛的灵魂,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掌声与尊重。
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入,国际裁判的角色将愈发重要,蒋叶非表示,他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中国裁判站上世界舞台,用专业和公正向全球展示中国体育人的风采,而他的经历,也将继续激励着那些在挫折中前行的人们,证明真正的成长源于每一次跌倒后的起身。